当你驾车行驶在城市道路上惊喜于一路“绿波”的好运时,当你惊叹于12345AI话务员以“秒”为单位的精准答复时,当你惊艳于“牡丹停”既能查看停车场剩余泊位又能无感支付时,其“幕后推手”数字昆山公共智慧底座正在让每个看似偶然的便捷生活体验,成为城市运行的必然。
什么是公共智慧底座?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综合性的数字基础设施,这个设施内汇集了区镇、国企等部门、单位的公共数据,通过算力算法让各类数据高效流动并赋能各类智慧场景应用建设,从而推动政务服务提优、城市治理提质。
与大多数地区一样,昆山此前缺少跨部门、跨区域、跨系统的数据及业务协同和交流合作机制,数字化城市治理难以见实见效。
而与其他地区又有所不同的是,作为全国仅有的4个县级“Ⅱ型大城市”之一,虽然昆山连续20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榜首,但经济体量大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考验:仅931平方公里的面积承载超300万实际服务人口、超100万的机动车、200万的电动自行车和3.5万家工业企业,“小马拉大车”社会治理困境亟待解决。
对此,昆山提出要打破“信息孤岛”,拆除“数据烟囱”,坚持问题导向,加快数据归集,研发应用场景,从而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大联动城市治理新模式,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真正实现以数据治理来解决真问题、取得真成效。
2021年底,昆山在全国县域范围内率先建设公共智慧底座,将原来分散在70多个单位的公共数据进行归集,突破区划、行业、部门界限,集成数据湖、人工智能、物联感知、CIM、视频综合、昆链、统一应用七大能力平台。
“底座的建成,打通了数据壁垒,解决了重复投入问题,各个单位和部门可以调用底座中的一块块拼图,拼出自己工作中所需的‘乐高’,不仅能降低政务投入成本,还能提高服务效能。”昆山市数据局党组成员、大数据中心主任朱淳介绍说。
目前,该公共智慧底座汇起260亿条数据,累计支撑各类应用场景接口调用近20亿次——相当于每眨一下眼睛,数据就被调用4次,如果用书本来储存260亿条数据,堆起来可以突破大气层。
以数字赋能,让城市插上智慧翅膀的最终旨归是为市民提供高效、便利的政务服务。一大批“切口小、方法巧、效果灵”的数字化应用应运而生,潜移默化地改变日常生活。
“新电梯乘得称心如意,而且它还会帮我们避免不安全行为,让我们很安心!”昆山满庭芳花园小区业主张春梅所说的电梯,是国家出台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住宅老旧电梯更新改造政策后,昆山在全省首批上岗的老旧小区新电梯。
居民的安心,来自电梯接入的“一梯通管”智慧管理平台。电梯加装物联传感、AI摄像头等智慧监测设备后,运用算法识别电动车、煤气瓶进电梯等不安全行为,还能在发生电梯困人时自动派发救援工单,缩短救援时间。此外,拥有“大脑”的电梯,还会采集分析启停次数、故障报警等数据,为电梯量身定制“健康档案”,预防安全事故发生、降低故障率。
这些数据最终归集到昆山公共智慧底座,衍生出新的应用场景:比如通过平台监测电梯运行情况,为住建部门精准判定维修基金使用提供依据;通过分析“健康档案”,实现由“按时维保”向“按需维保”、“被动维修”向“主动预防”转变。这些场景应用,也为“一梯通管”智慧管理平台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案例名单”提供了现实依据。
如今,昆山这个公共智慧底座已经稳稳托举起了城市治理方方面面。昆山公安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各类模型算法,围绕打击犯罪、治安防控搭建起220余个“主战主防”智慧模型,释放强大战斗力;昆山交通依托公共智慧底座搭建“畅行昆山”平台,运用AI监测系统破题超限、超载车辆监管和处置,可掌握每日62万辆进出昆车辆情况……发端于公共智慧底座的400多个“小巧灵”数字化应用,宛若一个个触角,延伸进民生小切口,发挥治理大作用。
将数字化融入城市治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提升城市治理的精准度和响应度,从中可以看出这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单打独斗,而是昆山这座城市的智慧交响——就像合唱,不同声部的和谐共鸣才会成就经典。
责编: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