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京召开的2024年全国数据工作会议的信息显示,经初步测算,2023年我国数据生产总量预计超32ZB。前不久,由全国编辑出版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发布的“2023年度数字出版领域热词”中,“数据资产入表”位列其中。如何进一步用好数据,让数据创造出更多价值,引发出版业关注。《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据此对话多位业内人士,围绕出版单位推动“数据资产入表”分享思考与实践。
政策频出 数据资产关注度高
自2019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数据列为生产要素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多项政策文件,推动数据资产化。
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数据作为一种新生产要素首次写入中央文件。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
2023年8月,财政部制定印发《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明确了数据的资产属性及入表的适用范围、会计处理使用准则、列示和披露要求。该规定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出版业作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阵地,《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要“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引领作用,引导出版单位深化认识、系统谋划,有效整合各种资源要素,创新出版业态、传播方式和运营模式”。基于此,全国编辑出版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于2023年年底启动“2023年度数字出版领域热词”遴选推荐活动。
“‘数据资产入表’一词在最开始网友提交备选词条的环节就以相对较高的频次进入第一轮最终的词条名单中。在后面的网友打分和专家打分环节,该词进入前30名;在最后的终评环节,‘数据资产入表’一词最终排在第二名。”《中国数字出版》杂志编辑部相关人员告诉记者,从本次活动参与人数规模及画像来看,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数据资产入表”“数字阅读”等词条脱颖而出的过程,充分体现了UGC(用户生产内容)和PGC(专业生产内容)认同的一致性,也说明关注数字出版发展的网民群体媒介素养达到较高水平。
《中国数字出版》杂志编辑部相关人员同时指出,数据要素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能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出版业服务水平,更能为出版融合发展提供强大驱动力。深入研究数据要素的底层逻辑,重视数据要素在出版生产、经营与管理活动中的作用和价值,无疑成为发展出版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意义几何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出版单位有哪些数据资产?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副社长葛艳聪告诉记者,出版单位的数据资产包括自行加工、采购的数据资产,也包括出版业务自身产生的数据。数据资产可以形成数字出版物、数据资源库、数据元素等灵活多样的产品,通过销售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还可以用于作为企业运营的支持系统,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何为“数据资产入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其含义是指企业可以将数据资源确认为企业资产负债表中“资产”一项,从而在财务报表中体现其真实价值与业务贡献。
据人民交通出版社财务总监缪之湘介绍,《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出台前,出版单位对数据资源的成本投入很大的一部分都计入了期间费用,直接影响出版单位当期损益,该《暂行规定》出台后,可以计入资产,改善资产负债率。
数据资产入表意味着数据成为出版单位资产的一部分,可以被量化、评估和管理。缪之湘进一步提出,这一变革既能提高数据的透明度和可管理性,有助于出版单位更好了解自身的数据资产状况,从而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营效率,同时使当期经费投入可追溯、可考核,有效避免了对数据资源重前期建设投入、轻后期使用管理的局面,倒逼出版单位盘活数据资产存量、高质量建设数据资产增量。
“实现数据资产入表对于文化产业在数字化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财务总监高丽霞表示,数据资产入表使得数据具备了财务价值、生产价值、交易价值。
高丽霞表示,通过对数据资产的分析和应用,可以更精准地把握市场脉搏、提高生产效率。随着数据交易市场的完善,文化企业可以将自身数据资产进行交易,实现数据资产的变现增值,在获得更多经济收益的同时,促进数据资源的共享优化。通过将数据资产入表,企业还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自身资产状况,制定更加科学的发展战略和竞争策略,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
难题待解 完善管理制度确保合规安全
采访中,多位受访人坦言,数据资产入表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方向,但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
葛艳聪表示,无论是初始入表还是后续计量都需要判断数据资产能为企业带来多少经济利益,对于市场交易不活跃的新兴数据资产,市场价值的判断难度较大。
“此外,以成本法和收益法计算出版单位数字资产价值,会有很大差别。”葛艳聪表示,比如数字产品注重社会效益,有很好的传承价值,却未必有很好的经济效益,这些因素对数字资产入表有一定影响。
围绕数据资产入表的难点,缪之湘提出,一是数据资产的确权难。如出版单位与作者签订出版合同时,明确将著作权许可使用授予出版单位,但对衍生的数字资源加工和收益等方面的权责约定不够清晰,数据资产确权以及收益分配有困难。二是数据资产的收入、成本匹配难。出版单位作为知识服务提供商,为了满足特定细分场景对数据资源进行定制开发,不同用户的需求往往是变化的、综合的,存在不同的组合产品包,且营销策略可能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户存在差异,导致数据产品收入与成本匹配存在难度,这对数据资产管理提出较大挑战。此外还有内部管理形成的数据资源入表难,数据资产入表对审计工作提出挑战等。
对此,缪之湘的建议是树立“数据即资产”的理念,围绕数据资产管理涉及的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加工、公开等全流程、各环节,制定全面、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对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及时性等进行全面监控和管理,及时发现和纠正数据质量问题,确保数据资产的真实、可靠、可信;确保数据资产合规安全使用,严格防范数据资产泄露、损毁、丢失等管理风险。
前景广阔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作为我国重要的历史文献整理出版单位,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珍稀历史文献数字资源。结合推动数据资产入表的举措,葛艳聪建议,出版单位要深入挖掘现有数据资源,分析数据资源相关经济效益,初步判断是否属于可入表的数据资产,同时可以通过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对数字资源的权属、价值进行判断,确保数据资源在资产化过程中的合规性、价值度。
“从长远来看,如何挖掘数据价值、探索应用场景、畅通收益分配机制是数据资产变现的基础。”葛艳聪表示,出版业要实现数据驱动的发展,须从数据资产化、深化数字化转型、构建数据驱动的出版业态、提升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入手,以新质生产力打造发展新优势。
以数据资产入表为契机,出版业如何以数据赋能创新发展?《中国数字出版》杂志编辑部相关人员表示,当前,摆在出版业面前的第一要务是要梳理清楚数字出版业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搭建“数字出版新质生产力要素体系”。
首先,要面向新型生产工具来研发出版业关键共性技术,赋能出版业新业态发展。其次,培养创新创造能力突出、引领发展本领显著、数字数据素养与技能卓越的劳动者,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性发展的主体动力和第一资源。再次,深化出版改革创新,着力突破束缚、阻碍出版企业创新发展的瓶颈,让各类优质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畅通流动和高效配置,构建适配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记者 尹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