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围绕大数据等数字领域新职业,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数据赋能为关键……分职业、分专业、分等级开展规范化培训、社会化评价 点击查看
数据交易师回到顶部
考生须知
数据交易师关注二维码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预约考试公开课
热点推荐
考生须知
数据交易师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预约考试公开课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指引 > 国家标准

标准建设赛马 全国首个数据流通交易标准体系框架落地

来源: 中国经营报      发布日期:2024-11-30

随着数据市场蓬勃发展,行业亟须一套打破数据流通壁垒的标准体系,实现数据安全高效流动的目标,这也推动各地数据交易所在“建标准”上加快投入。

  《中国经营报》记者日前在上海数据交易所年度发布会上了解到,2024年上海数据交易所预计全年数据交易额突破40亿元。此外,该交易所联合10多家机构编制,发布了全国首个数据流通交易标准体系框架。

  上海数据交易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此次体系框架的发布,打造了数据流通交易标准体系的‘上海范式’,为后续全国各类机构和组织,开展数据流通交易相关制度规范与标准研制提供参考。”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委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向记者透露:我们正思考与提出要构建创新型数据产业体系,要把数据资产产业与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能源、经济社会等并列作为国家重大新型产业体系,一系列围绕如何构建中国创新型数字产业体系的政策正在筹划与陆续发布。

  标准覆盖数据流通交易全生命周期

  2024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国家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指南》,面向数据这个新兴产业门类,推动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推进数据标准化。其中,数据流通交易是重点部分。

  在此背景下,上海数据交易所联合国内10多家数据相关机构一起,研究构建了符合数据流通交易市场发展的数据流通交易标准体系框架。

  据上海数据交易所方面了解,数据流通交易标准体系框架涵盖数据流通交易全生命周期,由通用基础、流通设施、技术、管理、产品服务、资产服务、安全保障、融合应用等8个部分组成。框架聚焦于数据产品与数据资产两条业务线,以流通设施为数据流通交易底座,研发相对应的技术支撑和安全保障机制,规范数据流通交易各参与方的管理,释放数据要素乘数效应。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徐翔认为,结合中国当前的经济阶段,需要制定标准与之相契合。在他看来,数据要素价值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市场的启动期。这个阶段主要构建基础设施、提高数据质量、确立行业标准、设置市场规则等,这也是当前中国经济所处的阶段。第二阶段是从平稳的价值释放到高速的价值释放,我们称之为‘价值的涌现期’。第三阶段是数据价值的指数级释放。如何推动从当前的市场启动到价值涌现,是我们数据工作的重点。”

  此外,针对数据资产质押融资一类数据交易中的卡点、堵点,上海数据交易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上海数据交易所已联合相关部门与代表银行机构形成《数据资产质押融资风险研究报告》,厘清了数据资产质押全流程五大环节的风险挑战,包括识别、登记、估值、风控、处置,并给出了实操层面的实施路径和意见建议,引导和促进数据资产信贷融资市场的健康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彭诚信也建议,目前,登记可在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中办理,未来可由国家数据局或其授权的专门职能组织审查后办理登记。公共数据资产质押贷款只能用于数据资产价值利用领域,出质人以公共数据资产质押后应及时向授权机构或数据主管部门备案。

  数据存量低仍是痛点

  上海数据交易所研究院副院长赵永超告诉记者,2023年,全球数据交易规模约1261亿美元,至2030年预计有望达到3708亿美元。聚焦中国,2023年中国数据交易市场规模约为1537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至约2841亿元人民币,2021年至2025年年复合增长率达46.5%,到2030年有望达到7159亿元人民币。

  从数据资产入表情况来看,在政策与交易环境优化、创新应用发展和平台活跃度提升等多重因素推动下,预计数据资产入表市场规模至2030年将大幅增长至8278亿元,表明了数据资产在企业财务体系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将为企业发展提供新的有力支撑。

  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数据交易所预计全年数据交易额突破40亿元,累计挂牌数据产品数超4000个;为企业对接金融服务授信金额超过5亿元。

  不过,在朱民看来,数据资产化空间巨大,尽管中国数据总量已超过美国,但数据资产存量还较低。随着数据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要构建中国创新型数据产业体系,相关机构、企业与政府部门还需做好两件事:一是让数据更好地与科技结合,二是需要让数据更好地进入“生产函数”。

  “数据资产挂牌交易很重要,但光有挂牌交易是不够的,因为在数据资产挂牌交易后,最重要的是让数据进入生产领域与”生产函数“,进入物质生产领域,特别是中国制造业领域。当前,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30.3%,是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的总和,保持中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就是走向数字化,把数据资产和制造业相结合。”朱民指出。